7月27日上午,“第九届场地修复论坛”在上海星河湾酒店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东方国际集团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污染防治专委会、上海环境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环境保护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防控与修复技术工程中心、上海污染场地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壤治理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地质学会生态地质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协办。 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苏国栋、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王磊为大会致开幕辞。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副处长何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陈梦舫、宋昕,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林、夏天翔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芸主持并致辞。 苏国栋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依然面临历史欠账多、治理难度大、技术基础差等问题,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土壤污染状况总体不容乐观。目前,如何统筹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旧是一项紧迫性与挑战性共存的任务。目前全世界土壤修复技术已经发展到100多种,土壤修复领域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共2200余项。衷心期待,与会诸位能够聚焦土壤论坛、放眼世界、共创未来,不断实现土壤修复技术的日益提升,推动环保治理水平的提高。 王磊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建工环境科技能够参与主办本届场地修复论坛,与业内顶尖专家、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共襄盛举,深感荣幸,诚挚欢迎。环境科技秉承“科技成就环境,匠心铸就和谐”的发展使命,深度聚焦生态环境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以“设计咨询+技术服务”双轮驱动为势,赋能“环境修复+”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全力打开了“环境修复+地下空间开发”、“环境修复+集约化智能化管控”及“环境修复+资源化利用”等运维新模式。同时,作为专委会副会长单位,环境科技将大力支持协会工作有序推进,高效服务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他希望在权威专家及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上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取得更好成绩。 李芸代表市环科院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来宾表示欢迎,向支持市环科院和上海土壤修复事业发展的领导和业界同仁表示感谢。市环科院历来重视土壤学科发展,持续跟踪土壤领域研究发展动态,相关研究成果直接支持了国家和本市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由环科院主办的“场地修复论坛”已连续召开八届,每一届论坛都是场地修复界同行的盛大聚会,本届论坛将是全面展示治理修复技术和成果的大会,也是系统交流制度创新和管理经验的一次盛会。 本届论坛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交流当前场地修复领域前瞻性、前沿性的科技成果,解读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分享绿色可持续修复和创新修复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和经验。 环境科技总工程师张峰作《POPs 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环境社会健康影响评价》主题报告,介绍了国际主流的环境社会健康影响评价(ESHIA)的基本情况,并在回顾POPs污染场地及其修复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此类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的环境社会健康影响评价工作展开具体阐述。实践表明,对POPs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开展ESHIA,可有效管理项目的环境社会健康负面影响,显著提高修复项目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环境科技副总裁朱煜作《工程土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主题报告,介绍了上海市工程土资源化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重难点,对比分析了工程土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再生产品市场需求,提出了基于“智慧管理+数字驱动+绿色施工”的资源化工厂理念,为后续开展工程土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标准规范编制和工程示范等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环境科技工程事业一部副总经理郦汇源作《“土壤修复+”新模式探讨和案例分享》主题报告,介绍了“土壤修复+地下空间开发”、“土壤修复+修复工厂”和“土壤修复+智慧管控”等土壤修复创新模式,将深基坑、数字化和工厂化等技术应用于土壤修复,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大型土壤修复工程案例,阐述了新模式的技术特点、优势以及对工程难题的解决措施,为土壤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环境科技工程事业二部青年技术骨干赵博文围绕国家标准《表土资源保护和再利用技术规范》做深入解读,介绍了该规范制定的背景,讲述了表土国家标准主要技术条款和适用范围,并结合上海迪士尼和花博会等重大工程中表土保护工程实践,阐述了表土资源保护意义和标准的引领示范效应。 “纳百川,齐扬帆”!论坛虽已拉下帷幕,环境科技勇攀学术高峰的斗志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永不止步。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环境科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新定位,以第九届场地修复论坛为契机,与产业协会、业内兄弟单位携手前行,为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共同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之路。 |